您現在的位置是:知識 >>正文
东西问丨王学典:警惕文明隔阂恶化为意识形态对抗
知識81586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社濟南7月8日電 題:警惕文明隔閡惡化為意識形態對抗
——寫在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召開之際
作者 王學典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當前,世界正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人類社會面臨諸多共同挑戰。在此背景下,以“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為主題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聚焦探討人類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深刻理解并處理好文明間關系,積極推動文明對話,對于彌合分歧、實現人類文明永續發展至關重要。在當今時代,文明對話不僅具備深厚現實基礎,也彰顯著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文明的二重屬性是構成文明多樣性的哲學基礎
任何文明的存在都同時具備時間和空間二重屬性。文明的時間屬性即時代性,與所處時代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緊密相關,標識著生產力發展的階段差異,因而使文明呈現出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的分野。
文明的空間屬性即民族性,源于特定地域的人文精神與歷史實踐。每一種文明都是民族生生不息、文脈相傳的產物,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基因與生存智慧,蘊含著跨越地域、超越時代的普遍價值。正如中華文明以“王者無外”“和而不同”的理念處理多民族關系,依靠文化認同而非武力強權維系延續,其包容性特質彰顯空間屬性的深刻力量。
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以龐樸為代表)明確提出文明的空間屬性即民族性,強調文明絕非一元而是多元的,每種模式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一發現徹底顛覆“先進文明取代落后文明”的單線史觀,為傳統與文化的存續奠定合理性。無論東方文明或西方文明,各有其古代與現代的不同時間屬性;無論古代文明或現代文明,也各有東方與西方的不同空間屬性。兩種屬性共同構成文明多樣性的哲學基礎,使人類文明百花園的構想成為可能。

文明二重屬性的內在張力成就文明對話的現實可能
文明二重屬性的辯證關系,為對話提供了歷史邏輯與現實條件。
在傳統社會,受地理隔絕與生產力水平限制,文明間的時代性差異尚不顯著。此時文明交流呈現自發狀態:族群遷徙、商貿往來與文化互滲形成特定的“對話”模式,使空間屬性即民族性的客觀作用得以彰顯。
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包容實踐,證明不同質文明可以通過非強制方式實現共生。
大航海時代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西方文明的碾壓性優勢顛覆傳統格局。殖民擴張雖以暴力形式強迫眾多非西方文明接受現代化改造,客觀上卻打破地理藩籬,迫使各文明在碰撞中認知時代落差的關鍵作用。盡管這種“轉型”常伴隨文明斷層之痛,卻也催生了“被動式對話”的初始形態。
現代化進程中的文明自覺,是在充分認知文明時代屬性基礎上,對空間屬性的主動發現與重視。這是因為,西方文明在生產力空前發展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其所孕育的深刻內在矛盾也在不斷積累,從周期性經濟危機到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發達的西方文明在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同時也反而給人類造成了更大災難,迫使人們開始全面反思西方文明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根源在哪里。隨著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演化出的眾多不同文明,每一種文明都代表著人類為克服生存困境而選擇的智慧方向,每一個方向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都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人們對文明現代化課題的思考,為文明對話提供了動力和契機。
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顛覆人類生產生活方式,更加賦予文明對話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科技革命正建構著文明互鑒的全球性基礎設施,使平等、高效、多維度的對話成為時代潮流。

應對共同挑戰彰顯文明對話的時代必要性
當今人類正面臨二戰后最嚴峻的挑戰:陣營對抗激化,地緣沖突頻發,全球安全風險疊加放大。造成危機的深層原因,恰在于不同文明間未能實現真正地理解、尊重與信任。不理解其他文明,則固步自封、自設藩籬;不尊重其他文明,則以優越感強加價值觀;不信任其他文明,則以零和思維排斥打壓。三者層層遞進,使文明隔閡惡化為意識形態對抗。要完善全球治理,亟須通過對話破解“文明相處之道”的世紀難題。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認為,人類文明的起源與演化是挑戰與應戰的結果。
實際上,今天的考古學已經證明,世界歷史曾存在過無數的文明。大浪淘沙,那些體量較小的文明絕大部分已經滅絕,甚至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最后活下來的只有幾個超大體量、超大規模的文明體,而這些大型的文明體相互匹敵,誰也不能吃掉誰,誰也無法取代誰,誰也不能消化誰,誰也難以同化誰。這就是今天的現狀。彼此和諧相處,交流互鑒,才能使作為整體的人類文明獲得永續發展,而且,在這些不同文明體之間展開對話,實現互鑒,可能還是這些文明形態之間碰撞交往成本最低的方式。
從文明存續規律看,文明對話是維護多樣性、實現人類精神繁榮的前提。文明的民族性孕育獨特的美學體系、倫理法則與認知模式,構成文明獨特性的基因圖譜。如果文明喪失多樣性,清一色的人類精神家園也必將淪為文化荒漠。地理環境塑造的差異性生產生活方式,熔鑄為各文明特有的價值內核。只有堅守對話原則,才能使多元文明在流動與碰撞中煥發新的生機,延續人類精神的創造偉力。
從現代性發展維度看,文明對話是破解發展鴻溝的必由之路。西方現代化道路的單一性神話已被中國實踐證偽。當代中國繼承“責任為先、集體至上、和合共生”的東方倫理基因,開創非西方模式的現代化路徑,證明現代文明絕非單一形態。各文明需通過對話互鑒,探索契合本土文脈的發展方案:在時間屬性上借鑒先進生產力,在空間屬性上發揚傳統價值,最終實現“舊邦新命”的歷史轉型。唯有如此,方能彌合發展斷層,實現多元文明的共榮共生。

拓寬交流平臺、增進相互理解是推進文明互鑒的現實路徑
建構有效的文明對話機制,需依托多維度實踐:
學術對話是理論深化的核心渠道。應倡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原則,推進跨文明學術合作:如儒學與自由主義對話揭示制度倫理的互補性,儒伊對話探索宗教文明的和諧基礎等。
人文交流是情感聯結的關鍵紐帶。通過文藝作品展演、青年學者文化研習營、非遺體驗等形式,使抽象價值轉化為可感知的生活美學。尤其需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沉浸式文化交流產品,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文明的“具身化”傳播。
民間交往是文明對話的根基。我們應當支持城市締結文明對話伙伴關系,鼓勵教育機構開設多元文明通識課程,推動跨國企業建立文化融合管理制度。在人工智能倫理、生態治理等新領域創設文明協同機制,使對話從理念層面向解決人類共同挑戰的實踐維度延伸。(完)
作者簡介:

王學典,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文史哲》名譽主編、《孔子研究》主編;兼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等職;長期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和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
【編輯:陳海峰】 ...相關文章
傳言索尼夏季前發布FX10 可能是ZV
知識根據sonyalpharumors消息,索尼有可能在今年夏季前發布新相機ILME-FX10,它可能是在ZV-E10的基礎上更換BIONZ XR處理器和FX系列機身。FX30按照現有消息,新相機命名是I ...
【知識】
閱讀更多中國駐南非使館再次提醒旅南僑胞嚴防綁架犯罪
知識中新網約翰內斯堡7月6日電 中國駐南非使館5日晚發布安全提醒稱,進入6月以來,南非多地特別是豪登、東開普兩省連續發生多起針對女性中國公民的綁架案。
文章稱,綁匪選擇周末時段,在我僑胞通勤期間、關閉店鋪后作案。相關案件嚴重威脅僑胞的人身、財產安全。囿于南非整體治安形勢持續惡化,未來涉我暴力案件形勢難見好轉。駐南非使館再次提醒廣大僑胞切實提升安全意識,主動加強防范。
使館提出四點建議。
一、犯罪分子傾向選擇周末前后強力部門相對懈怠時段作案。請僑胞尤其提高警惕,密切關注住所、商鋪周邊可疑情況,加強人身防范措施。
二、請女性僑胞盡量避免獨自外出,如無法結伴成行,請及時向親友告知行蹤去向。
三、犯罪分子作案前會進行周密踩點。請注意店鋪周邊可疑車輛和人員,防范雇員內外勾結,小心人員尾隨跟蹤,及時變換通勤路線,不露富,不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四、使用定位器、一鍵報警或打開手機遠程定位并留下定位賬號密碼,失蹤后方便警方及時開展搜尋。如不幸遭遇侵害要保持冷靜,避免與犯罪分子直接沖突,不向犯罪分子透露自身及親屬財產狀況。受害家屬要及時報警,不向無關人員透露案件信息,聽從警方談判專家建議,不輕易許諾高額贖金,積極配合警方開展偵查,爭取早日解救人質。(完) 【編輯:李巖】 ...
【知識】
閱讀更多中國科協發布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
知識中新網北京7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7月6日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協在論壇上正式發布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共有30個問題難題入選。
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發布。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其中,十大前沿科學問題包括:流形的拓撲和幾何分類;希格斯粒子性質和質量起源;準金屬替代過渡金屬用于精準合成與催化反應的可行性研究;臺風路徑異常與強度突變;宏觀生態系統空間格局形成機理與系統間相互作用機制;基于密碼學視角的人工智能安全新理論和防護體系;多維度、可重構超分子機器組裝;暗能量與哈勃常數危機;作物野生近緣種在提升栽培種抗逆特性的育種潛力;人體微生態與宿主的交互調控機制。
十大工程技術難題包括:復雜模型的設計-仿真-制造一體化算法與理論;深海規模化采礦裝備與環境擾動抑制;區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外調水-海水協同利用與治理技術;面向通信與智能融合的智簡網絡技術體系;生物制造復雜器官;煤炭與共伴生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技術;新一代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與封存技術;先進航空機載系統能量綜合與智能管理;大宗食品原料及高值配料的生物制造技術;建立基于臨床和多組學大數據的新藥研發體系。
十大產業技術問題包括:突破大型及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高端裝備進口瓶頸;超超臨界汽輪機葉片抗氧化性能提升;面向深空資源開發的自主采礦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研究;面向產業的智能無人系統自主能力評測系統建設;芯片間高速光互連技術產業落地;衰老狀態下再生生物材料開發;實現能源電力“安全-低碳-經濟”綜合平衡的路徑;衛星遙感數據的智能化處理與產業化應用;基于合成生物學與AI驅動的智能響應病蟲害生物疫苗;腦功能評估與腦機智能閉環干預。
2025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產業技術問題征集發布活動由80家全國學會共同組織,第一階段由56位戰略科學家推薦90個問題難題,覆蓋數理化基礎科學、地球科學、生態環境、制造科技、信息科技、先進材料、資源能源、空天科技、農業科技、生命健康等十大領域23個細分方向;第二階段由23位戰略科學家組成終選學術委員會,從前沿性、引領性、創新性、戰略性四個維度嚴格評議,評選出10個前沿科學問題、10個工程技術難題和10個產業技術問題。
據了解,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前瞻謀劃前沿科技領域與研究方向,推動中國在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自2018年起,中國科協組織全國學會、學會聯合體、企業科協和高校科協等,聯合世界相關國際組織,開展重大科技問題難題征集發布活動。(完)
【編輯:曹子健】 ...【知識】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韓媒:韓國送回6名朝鮮居民
- 抓住“涼資源” 帶火“熱”經濟 夏日經濟活力持續釋放
- “十四五”中國創新成績斐然
- 俄總檢察院:將耶魯大學列為“不受歡迎”組織
- 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已受控再入大氣層
- 國臺辦:強烈支持商務部將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
- “新時代政治共識教育論壇·2025”在哈爾濱舉辦 聚焦“加強統一戰線思想政治引領工作”
- 報告:上半年金融、科技與高端制造業需求突出 促上海辦公室市場小幅回暖
- 時政微紀錄丨習近平總書記山西行
- 我國民營企業數量比“十三五”末增長超40%
- 英特爾Meteor Lake處理器將有L4緩存:最大容量可達GB級別
- 2023上海車展丨軟件定義汽車解決方案來襲,Elektrobit中國區總經理采訪
- 疑似高通驍龍4 Gen 2規格曝光 采用三星4nm制程工藝
- 佳能新RF
- 現代汽車計劃打造月球車:集合現代、起亞多項技術 最早2024年亮相
- 三星Galaxy S24或將采用堆疊電池技術,同等體積下容納更高的電池容量
- 極氪CS1E全新轎車路試曝光 下半年上市交付
- 英偉達計劃限量供應RTX 4070顯卡:賣的太差
- 2023上海車展丨榮威3年推8款車型,加速新能源轉型關鍵技術強勢賦能
- 自帶顯示屏的有線游戲鼠標,達爾優A980雪豹即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