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熱點 >>正文
《龙·中华民族的图腾》新书分享会在中国考古博物馆举办
熱點126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歷史研究院編撰、圖文并茂且中英文對照的《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文物精品》(簡稱《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分享會,7月6日下午在北京中國考古博物館舉辦,考古專家學者分享各自對龍文化的研究與見解,并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展現中華民族龍圖騰的傳承與發展。

作為中國考古博物館2024年龍年特展“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八千年龍文化精品文物展”的圖錄,《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精心編排為“龍出東方”“龍行天下”“龍澤四海”三大篇章,分別追溯龍文化起源、展現龍形象演變、闡釋龍文化影響,通過110余件國寶級文物的高清圖版與專業解讀,以考古實證系統梳理中國八千年龍形象的演進歷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歷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馬援致辭指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出版,這是一次對中華文明根脈的深情回望,更是一次對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龍的形象跨越八千年,始終與中華文明同頻共振,見證著多元一體的民族融合、生生不息的文化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張國春表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面世,可以說是將龍年特展用書面的形式保留呈現,不論是廣大觀眾,還是專業學者,都能從中感受到中華龍文化的魅力。

作為新書出版方,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冀祥德介紹說,《龍·中華民族的圖騰》新書收錄龍年特展的110余件國寶級文物,并配上拍攝精美圖片,部分文物還配以精心繪制的文物線圖,精彩呈現出中華龍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刻內涵。
在分享和交流互動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王震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時,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任袁廣闊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李志鵬等專家學者,圍繞龍文化的歷史演變、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意義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從不同角度解讀龍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重要價值與意義,帶領公眾共同領略中國龍文化的魅力與風采。

他們認為,《龍·中華民族的圖騰》以考古實證勾勒出中國龍形象的發展與演變脈絡,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劉國祥研究員主持新書分享會表示,中國考古博物館2024龍年特展雖已落幕,但通過線上形式已實現“展覽永不落幕”的愿景。中國考古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始終秉持“讓文物活起來”的理念,《龍·中華民族的圖騰》出版,正是該館活化文物、傳承文明的又一重要實踐。(完)
【編輯:劉歡】 ...相關文章
今年年中上市 凱迪拉克GT4諜照曝光
熱點凱迪拉克終于要推新車型了!而且在今年年中就能和國內消費者見面。近日,凱迪拉克GT4的諜照曝光,預計將于年中上市。這款車的外觀設計非常時尚,不再執著于凱迪拉克經典的豎置式車燈,而是通過一個巧妙的設計,既 ...
【熱點】
閱讀更多快自查!手機殼選不對等于“毒源”在手上 如有這些特征快扔掉
熱點當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與之配套的產品安全也成為消費者“中招”的重災區。
不少人可能都體會過,剛買的手機殼有濃烈的塑料味,而當手機發熱時,刺鼻的味道更明顯。
而這,很可能是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信號。
廉價手機殼
暗藏3大健康隱患
手機殼為何成為“健康隱形殺手”?
該行業準入門檻極低,僅需購買模具即可批量生產。許多小作坊為壓縮成本,使用回收塑料、工業級染料,甚至違規添加廉價助劑。
某從業者透露:“正規原料每噸上萬元,摻入廢塑料成本能降三分之二。”
回收“垃圾”塑料
部分商家可能會回收醫療廢料、電子垃圾,簡單處理后注塑成型,這樣的手機殼往往攜帶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塑化劑通常指鄰苯二甲酸酯,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長期接觸可能導致:
兒童發育異常,性早熟、生殖系統發育受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疾病風險增加,如哮喘、過敏癥、重金屬慢性中毒;
成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
多環芳烴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強致癌性。
多環芳烴的危害:多環芳烴易通過皮膚接觸和呼吸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蓄積。長期接觸會在人體內經代謝轉化,引發基因突變,增加患癌風險。
使用廉價染色劑
這樣生產出來的手機殼重金屬含量易超標。如鉛含量超標,不僅對人體細胞有害,還可能破壞骨骼,引發腎衰竭。
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此前曾開展手機殼產品質量專項風險監測,隨機從各類銷售渠道購買價格從十幾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機殼,對有害物質含量等指標進行產品質量安全評估。
評估結果顯示,部分低價手機殼的鉛含量超出國家標準上限30倍。
使用工業膠水
可能導致手機殼甲醛、苯系物超標,并伴有刺鼻氣味,長期接觸有引發慢性中毒的風險。
如何選購手機殼?
很多人每天都“手機不離手”,如果使用的手機殼質量不過關,可能會悄悄損害健康。那么,如何才能選到安全的手機殼?
看材質
優先選購液態硅膠或TPU手機殼,這兩種材質通常無異味,捏起來軟但有韌性。
如果手機殼有刺鼻異味,或手感過于黏膩、掉色,且邊緣毛刺過多、按鍵卡頓,可能屬于劣質手機殼,不建議購買。
認標準
優先選擇標有3C認證、執行國標《手機殼套通用技術要求》的產品。正規手機殼通常會在包裝上注明材質,如食品級硅膠等。
國家標準GB 4806.7-2023要求用于食品的塑料主要應當滿足遷移率的要求,即塑料制品向食物遷移的化學物質不能超標。以確保安全性。消費者可留意商品包裝上的該執行標準,優先選購。
避雷區
外觀花哨、毛茸茸還便宜的手機殼,往往暗藏健康隱患。若手機殼只有輕微塑料味,且通風半天后味道可消散,問題往往不大。
不過,即使購買正規產品,長時間使用后也可能因磨損、老化等原因導致有害物質釋放。
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大家定期更換手機殼。
國家應急廣播提醒
請避免購買氣味刺鼻
價格過低的“三無”產品
使用新殼前
可用清水沖洗并通風放置一周
別讓幾塊錢的小物件
成了健康“大麻煩”
來源:國家應急廣播 【編輯:黃鈺涵】 ...
【熱點】
閱讀更多“演唱會熱”持續升溫,“行走的GDP”如何撬動一城消費?
熱點“演唱會熱”持續升溫,新玩法層出不窮。
進入暑期檔,演出市場格外火爆,有的演唱會開票30秒售罄,有的僅預約人數就突破200萬,“搶票攻略”成為社交平臺熱議話題。而比搶票熱潮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屆觀眾正在重新定義演唱會的打開方式。
如今的觀眾已不只是“看”或者“聽”演唱會,更會深度參與其中。演唱會上都有哪些新玩法?被稱為“行走的GDP”的演唱會經濟,又是如何撬動一城消費?
1
沉浸式觀演
專屬妝造、玩起Cosplay……
演唱會專屬妝造已成為不少歌迷觀看演唱會前的“必備流程”。
涂上彩色眼影、貼上亮晶晶的裝飾、在臉頰寫上歌手名字縮寫、用應援色頭繩編發……“應援妝”經濟火熱。
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附近,每逢演唱會前夕,編發、觀演妝造等攤位就擠滿了人。一位攤主說:“從下午就開始忙,持續到演唱會開始。通常做一次觀演造型的花費大概在幾十元至百元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十多單。”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人發布約妝信息。妝發小生意,正撬動演唱會周邊的消費熱潮。
更具創意的是Cosplay觀演模式的興起。
今年3月,歌手大張偉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則杭州演唱會“中式cos”(扮演還原二次元角色)的著裝倡議,鼓勵歌迷扮成哪吒、白素貞等角色參與蹦迪現場。
一個月后,演唱會現場秒變cosplay狂歡秀場,各路“神仙打架”:踩著自制風火輪的“哪吒”在觀眾席穿梭,手執破扇的“濟公”跟著節奏搖擺,還有《西游記》師徒四人團在人群中“降妖除魔”……
“從檢票口開始就仿佛穿越了。”00后coser林同學回憶道,“素不相識的‘神仙們’瞬間成為全場焦點,我的手機相冊里存了200多張創意合影。”這些充滿創意的現場照片在社交平臺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在演唱會上,一種獨特的“氛圍搭子”正在走紅——刮刮樂彩票。
不久前,在歌手周深的巡回演唱會上,當《好運來》的經典前奏響起時,現場出現了“整齊”一幕:數千名觀眾不約而同地從口袋或包里掏出準備好的刮刮樂彩票,開始集體刮獎。此起彼伏的歡呼聲,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而這一場景不是個例,類似的觀演方式正在多個演唱會現場上演。
不少演唱會場館周邊的彩票店出現刮刮樂售罄的情況。有分析認為,刮刮樂滿足年輕人即時反饋的心理需求,疊加演唱會的情緒氛圍,會產生1+1>2的快樂效應。但需要警惕“以小博大”心理,刮彩票雖然快樂,切不可沉迷,希望大家理性購彩。
演唱會場內狂歡,場外也很熱鬧。“場內五萬人狂歡,場外兩萬人合唱”的壯觀場景,正在全國多個城市同步上演。
今年6月,歌手孫燕姿在北京舉辦演唱會,“鳥巢”外的廣場和馬路邊聚集了眾多歌迷,或舉著應援手幅安靜聽歌,或跟著音樂大合唱,還有人坐在露營椅上,喝著罐裝啤酒聽歌。
對于許多未能搶到門票的歌迷來說,場外觀演已成為一種別具特色的參與方式。歌迷周女士分享道:“作為孫燕姿的忠實粉絲,她開演唱會我都會到場。雖然這次沒搶到票,但我帶了折疊椅、水和應援棒,準備在場外享受音樂。”
演唱會中途,孫燕姿向場外歌迷喊話:“場外的朋友聽得到我嗎?你們好嗎?謝謝你們跟我一起唱!”每一句說完都能聽到場外歌迷的回應。
特殊的“分會場”還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夜騎經過的王先生停下單車,“本來只是路過,打算聽完再回家。”
演唱會觀眾從被動欣賞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也讓演唱會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奔赴的大型沉浸式場所。
2
情緒價值是主要動力
“那是演唱會嗎?那是我掛的專家號”
社交媒體上,關于“為什么要花重金看演唱會”的討論持續引發熱議。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引發眾多網友共鳴:“那是演唱會嗎?那是我掛的專家號。”
演唱會已成為人們情緒釋放的窗口之一。
深夜11點的“鳥巢”外,23歲的林女士仍沉浸在興奮中。她剛剛擠在人群里聽完了偶像的演唱會,嗓子已經喊啞,但臉上的笑容卻比過去半年任何時候都要燦爛。
“工作壓力太大,我需要這樣一場釋放。”她晃了晃手里的熒光棒,“錢花得值。”
和林女士情況類似的人很多。還有人是為了偶像奔赴,追憶青春,“聽到那首歌,仿佛回到學生時代”;也有人是為氛圍買單,體驗沉浸式集體狂歡,“看3小時演唱會,兌換30天好心情”……在北京工作的徐女士說,今年上半年已經看了六場演唱會,“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歌手,我就會買票。”
消費選擇背后,是當下年輕人“情緒價值優先”的消費邏輯——不再單純為“必需品”買單,而是更愿意為情緒價值付費。情緒價值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的消費密碼。
復旦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提出了“情價比消費”的概念,也就是青年消費行為不僅考慮商品本身的性價比,還重視其所能帶來的情緒價值。
鄭州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王寧教授認為,消費者目前不再滿足于物質層面的消費,更看重情緒價值和精神體驗,而演唱會作為一種沉浸式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粉絲的情感表達、社交認同以及個性展示等多種需求,體現出悅己型消費的增長趨勢,“人們參與演唱會,有時并不完全是追星,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以及個人情感的滿足。”
當下,演唱會現場已成為人們一處重要的情感聚集地。
3
“行走的GDP”
3小時演出,撬動72小時消費
當年輕人高呼“花錢買開心”,城市也在抓住機會,將情緒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正在成為當前很多人的旅行新潮流。
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跨城觀眾普遍在演出地停留1—3天,500元—2000元是跨城觀演主流消費區間,形成獨特的"3小時撬動72小時"經濟效應。
演唱會不僅帶來票房收入,還可以帶動住宿、餐飲、交通、購物等系列消費,被稱為“行走的GDP”。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演唱會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拉動比達1:4.8,即門票1元,帶動周邊消費4.8元。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杭州奧體AT中心進入“演唱會時間”。三場重量級演出匯聚3萬名觀眾,場館周邊酒店預訂率同比提升25%。
演唱會經濟不僅拉動短期消費,更形成“觀演+住宿+文旅”的全鏈條增值。這種“演出虹吸效應”在全國多地顯現。
成都市文廣旅局宣傳推廣處唐中全介紹,今年一季度,四川成都演出市場票房達2.05億元,帶動綜合消費超12億元,“我們將演出與文旅結合,觀眾憑演唱會門票,在舉辦前兩天至后兩天期間,可免費游覽青城山、都江堰等10余個景區或博物館。”
山西太原去年舉辦了32場演唱會,帶動總消費收入約41億元;福建廈門去年舉辦了60場大型演唱會,觀演人數91.3萬人次,票房收入8.57億元,其中外地觀眾占比87%,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達100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力,各地使出了渾身解數,掀起“搶演”大戰——
有的推出“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四川給出了最高500萬元的演唱會獎補;海南對符合獎勵標準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給予最高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有的優化演唱會審批流程。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推出“演藝商貿促銷活動一件事”服務,最快可在1天內完成審批。
有的提供貼心的服務。今年6月15日、16日,太原鐵路部門累計加開8趟夜間動車組列車滿足歌迷乘車需求,這也是國鐵太原局開行的首批“歌迷專列”。
有的通過“票根經濟”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今年4月,在湖北襄陽,3.5萬觀眾在群星演唱會上感受音樂之余,可以憑演唱會門票免費體驗六大景區、享受多地折扣。
一場演唱會激活一座城。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韓元軍介紹,當前每年我國音樂旅游市場規模已達300億左右,預計2030年將成為千億產業。
演唱會市場持續火爆,但繁榮背后也有諸多行業亂象。從虛假宣傳、演出"注水"等誠信問題,到票價亂象、“黃牛”倒賣等市場秩序問題,再到技術翻車等專業性問題,這些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會影響演藝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演唱會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行業亟需補齊規范發展的短板,需要多方協力:演出主辦方要強化行業自律,票務平臺要完善技術防控,城市管理者需加強市場監管。唯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才能充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推動演出市場高質量發展。
從沉浸式觀演到情緒釋放,從"搶演"大戰到行業高質量發展,演唱會的價值或許在于:它既是當代人情感的出口,也是城市更新優化的入口。
監制/李浙 王元 主編/王興棟
撰稿/戰星岑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編輯:黃鈺涵】 ...
【熱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全球最大輾環機全系列軸承在洛陽下線交付
- 馬里前經濟財政部長被判處十年監禁
- 咖啡飄香云南瑞麗 青年創業激活中緬邊城產業新動能
- 東西問丨馬利亞·馬內利: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遙相”共鳴
- 一見·總書記山西之行,閥門之中蘊思量
- 全球最大輾環機全系列軸承在洛陽下線交付
- 海外華媒甘南行:科技賦能,乳香越重洋
-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迎來陜西活動周
- 2024年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總量超4億噸
- 鏡觀·回響|砥柱中流護家園 轉型發展邁新步
- 習近平在山西考察時強調 努力在推動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奮力譜寫三晉大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 “變種”電子煙網絡售賣 專家建議壓實電商平臺責任
- 國防部:解放軍有信心有能力粉碎一切“臺獨”分裂幻想
- 廣東省應急航空救援陽江基地投入備戰執勤
- 夏日三大過敏“元兇”傷身擾人 專家送上防護貼士
- 主播說聯播丨總書記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傳遞哪些信息?
- 美國華裔青少年在川體驗非遺“手作之美”
- 江蘇南北結對:雙向人才“造血”促轉型
- 機械助力換枕忙 護航暑運平安路
- 七部門:今年實現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4.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