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休閑 >>正文
从“破壁”到“协同” 世界级湾区如何勇立“科创”潮头?
休閑35人已圍觀
簡介
最近,大灣區科創高地建設頻頻傳來新信號:科技部提出,將支持大灣區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教育部提出,要建設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粵港澳大灣區)……
不難發現,多場高規格會議態度鮮明:聚焦“央地協作”,強調“三地協同”,目標則是讓大灣區在國際科技創新的地位更加突出,更好服務國家大局。
當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人形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比賽、人形機器人格斗大賽上,以極其“賽博”的風格展現“速度”與“激情”時,我們就更加確信,以具身智能為代表的科技創新“支撐力”愈加明顯,“科創密鑰”掌握在誰的手中,更是成了關鍵。
而現在,國家部委紛紛“出招”支持大灣區,這種“央地協作”背后是“聯動”在牽引,關鍵一招則在于掃除障礙、打破藩籬,提高區域協同能力。綱舉目張,大灣區率先建成我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藍圖更加清晰。
打破藩籬 創新要素如何破壁流動?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發布,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加強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
今年6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科學聯盟在深莞(深圳-東莞)連接處,帶動了近200平方公里的世界級科學片區加速成形。這一區別于傳統意義的科學聯盟,肩負著“雙城聯動、全域協同”的使命:它打破了深圳、東莞之間的行政邊界,加強深圳、東莞兩地科創資源共建、共享,形成科研、生活、交通“三圈融合”的創新生態,以此將深圳、東莞兩地高校、科研機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新技術企業匯聚起來,通過跨區域、跨機構、跨學科的合作,從“各自為政”走向“兩地協同、合作共贏”。這是大灣區科技創新“聯動、協同”的新注腳,更是央地協作背景下,地方主動創新的生動“化學反應”。
這也正是廣東始終堅持的方向。突破機制障礙、打破地域壁壘、走向創新協同。
在央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上,廣東提出“五個著力”,即: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著力推動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著力培養引進科技創新人才;著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一脈相承,又各有側重:既強調深度融合,又強調激發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活力之源。
作為試點,深圳自有其重任在身,前海、河套等國家重點平臺先行先試的經驗可以推向全國,更能為廣東“舉全省之力建設好粵港澳大灣區”提供最為“近水樓臺”的經驗。而廣東通過系統性制度創新破解深層次障礙,承擔起加強頂層設計、打破行政壁壘的作用,成為國際科技創新網絡的“連接器”。
當好“連接器”,并不容易。“創新要素”能否自由暢通流動,直接決定了大灣區三地的協同水平。
廣東全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位列全球創新指數第2位,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突破5100億元領跑全國;粵產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市場總量超四成,消費級無人機市場份額占全國95%,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2200億元……
數據的背后,是廣東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闖勁,更是大灣區奮力建成“一點兩地”破“內卷”的勇氣。
前不久,廣東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成立,將打破企業、單位、區域、學科的界限,建立產業鏈上下游和產學研之間的高效協同創新機制,鼓勵更多創新的主題按照市場的需求精準對接、自由組合。
從深莞雙城深化合作,創新要素不斷突破行政地域界限加速流通,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聯盟讓企業、單位、區域、學科的界限愈加“模糊”,我們看到的正是大灣區在科技創新領域含“新”量十足的探索。
算力賦能 科技創新如何激發更多可能?
7月3日,廣州市黃埔區首次將一場政策發布會開到了產業園區里。其中,針對人工智能產業對企業算力投入給予最高500萬元補助,并發放最高1000萬元“算力券”,著實讓在場的不少企業感到興奮。
算力為什么這么火?
在全球數字經濟浪潮奔涌的今天,算力,已成為驅動未來的核心引擎。從人形機器人全方位訓練,到低空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從空天探索開拓人類認知,到無人駕駛改變百姓生活,算力無處不在。一臺人形機器人如何才能更好與人類開展富有感情的對話?甚至是一臺智能音箱如何更好聽得懂人們的指令?簡單來說,都是依靠大量計算“訓練”出來的。
但是,曾經高昂的算力費用讓很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例如,一套比較成熟的情感交互模型,訓練費用動輒上百萬元。中小企業要想搭上“算力”的大船,困難不少。
廣東瞄準這一難題,將算力進行“政策化”改造,打破了這一僵局。當算力變成可以拿來“消費”的券,大灣區創新、協同、開放的步伐就更加具象化。先是東莞宣布三年內要發放5000萬元算力券,對制造企業、軟信企業、高校院所等給予補貼,接著是珠海宣布設立總額最高5億元的“算力券”給予企業全方位支持……各地的算力“招商大戰”不可不說是激烈。當研發團隊拿著申請來的“算力券”,去數據中心“消費”,通過強大的算力結果指向,加速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不僅降低了創新成本,還提高了創新效率。
可以說,將算力進行“政策化”改造,是大灣區以市場為導向,扶持各類科創主體的一次“精準滴灌”,它有效破解了以往算力供給和需求之間不均衡的矛盾,提升了算力的應用強度,強化了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成功引導創新主體從“單打獨斗”轉為“協同共進”,以算力為橋梁,政策紅利與產業鏈實現了融合,創新生態更加完善和高效。
同時,當冷冰冰的算力變成“消費券”,以算力為代表的創新要素的流通性也自然而然顯現出來。2024年,廣東發布《“粵算”行動計劃》,勾勒出了大灣區算力建設的精細路線圖,以廣東韶關為中心,廣州、深圳等城市為節點,高效協同的算力網絡正在加速形成。這既是“東數西算”工程的強大支撐,更是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底座。
“人才鏈”激活“創新鏈” 灣區科創如何形成“活力閉環”?
科技創新的突破,要有十年磨一劍的苦心孤詣,更少不了人才的支撐。
當夜幕降臨,港珠澳大橋上依舊川流不息的車燈,勾勒出粵港澳三地人才奔涌的軌跡,映照著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蓬勃活力。“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兩周年,今年通過珠海公路口岸入境的單牌車突破100萬輛大關,來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6月30日,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通車一周年:累計3100萬車次,日均8.6萬輛……只需看深中大橋上的車流光影交織,便知道,那折射出來的正是大灣區人員流動、人才交流的璀璨光譜。
在另一邊,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才招聘會如火如荼。在廣交會展館,“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提供超120萬個崗位,舉辦招聘活動4000余場,為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戰略性產業精準匹配高精尖人才。
從基礎設施“硬聯通”,到以“政策工具箱”破解人才流動壁壘,大灣區正在探索建設一種多層次引才體系,這無疑是科技創新的必需“血液”,更是將大灣區塑造成為全球科創生態新范式的“源頭活水”。
從企業吸引人才,到廣東主動輸送人才。一“引”一“輸”間,勾勒出大灣區“人才鏈”與“創新鏈”雙向奔赴的“活力閉環”,更是精準打通了創新人才鏈的“供給側”與“需求側”,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從“央地共建”的頂層擘畫,到“三地協同”的機制破壁,粵港澳大灣區正以破浪之勢勇立全球科創潮頭。我們應當堅信,大灣區不僅能夠率先建成我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更能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高地,成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一極”。
(總臺記者 王志達 馮雪)
【編輯:惠小東】 ...Tags:
相關文章
領克08,顏值能打,還首搭EM
休閑...
【休閑】
閱讀更多大興安嶺深處的植物扎染工匠:草色染指 布里生花
休閑中新網呼倫貝爾7月11日電 題:大興安嶺深處的植物扎染工匠:草色染指 布里生花
中新網記者 張瑋
呼倫貝爾夏天最美的色彩在于艷芳的植物扎染工作室處處可見,植物的花香也在工作室淡淡拂過。
近日,記者走近這位生長在大興安嶺深處的扎染工匠,解密她與花草間的“密語”。
“呼倫貝爾的夏季很短,一年中陽光最飽滿的月份只有七八九月,這3個月是扎染最好的季節,織物反復浸染后,晾曬過程中充分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最終呈現出來的顏色極其清新靈動?!庇谄G芳告訴中新網記者。
圖為于艷芳制作的植物扎染羊絨圍巾。 中新網記者 張瑋 攝
扎染是中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術之一,通過巧妙的扎結方式和精準的染色技術,經過反復浸染,大自然的五彩斑斕便在織布上留下千姿百態的圖案。
于艷芳是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植物扎染傳統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從小她便跟著父親穿梭在林子里認識了各種植物,20歲出頭,一次去北京學習的機會讓她愛上了扎染。
“我的家鄉有數百種野生植物,我咋就不能研究植物扎染?”說起這段經歷,年近50歲的于艷芳活潑地像個孩子。
2017年,作為牙克石市高級職業中學美術老師的于艷芳為學生開設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便是植物扎染。
當時正值金秋,大興安嶺中紅豆、藍莓、稠李子、水葡萄等野生漿果漸次成熟;林地邊緣、河流兩岸,數十種灌木絢麗多彩。于艷芳帶著學生在林間“采色”。
“一塊白棉布、一盆藍莓汁,經反復浸染、晾曬,棉布上蜿蜒的白色線條在深深淺淺紫色的簇擁中氤氳開來?!庇谄G芳仍清晰地記得第一堂扎染課給大家帶來的驚喜。
圖為于艷芳為游客講解文創手作的文化含義與制作流程?!≈行戮W記者 張瑋 攝
從此之后,金蓮花、蒲公英、藍莓、板藍根……于艷芳從中提取色素,染制棉麻、真絲、羊毛、羊絨等織品,探索出獨具呼倫貝爾特色的植物手工扎染技藝。
“這是野生藍莓的顏色,再高級的活性染料都染不出它的靈動。”如今,于艷芳已經從野生藍莓中提取出二十幾個色階,豐富了植物染色色譜。
扎染的染料來源于大自然,無毒無害。為了更精準地豐富色譜,扎染時于艷芳一般不戴手套,所以她的雙手常年是灰綠色的?!坝袝r見人我都不好意思握手。”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于艷芳的身邊有取之不盡的天然染料,原本單色的織物也有了更多色彩,自由隨心的扎結圖案看上去更加絢爛。
于艷芳說,扎染有著“人工捆扎,天賜紋樣”的特質,織物扎結后放入染液中,紋樣雖可略估,但具體圖案是什么樣的,只能等染后才可知曉?!巴鶗o人驚喜,這也是扎染最大的魅力。”
近年來,真絲、羊毛、羊絨是于艷芳選擇的主要材質,扎結簡單的線條凸顯材質的高級感,這樣的扎染作品深受高端人士的青睞。其藍莓手染作品曾參加葡萄牙里斯本國際手工藝展;扎染作品參加“意象世界·多彩中國——民族微型藝術國際大展”;藍染羊絨圍巾被旅行機構常年定制作為國際伴手禮品。
圖為游客在于艷芳的教授下體驗針氈文創產品制作?!≈行戮W記者 張瑋 攝
為了普及扎染技藝,于艷芳不僅將植物扎染引入課堂教學,還帶領學生制作帽子、圍巾、服飾、背包,以及羊毛氈畫、掛件、冰箱貼等近百種文創作品,目前在全國十幾家店鋪和相關線上平臺銷售。
于艷芳說:“我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要把扎染這項技藝傳授給學生;創辦工作室后,我還定期對一些失業人員、殘障人士,或對植物扎染技藝感興趣的年輕人進行教學培訓?!?/p>
這些年,于艷芳多次受邀到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藝術學院、內蒙古鴻德學院以及內蒙古展覽館等校館講課,賦予傳統工藝青春活力。(完)
【編輯:劉湃】 ...【休閑】
閱讀更多閩臺夫婦漳州古城傳承漢服文化
休閑中新社漳州7月11日電 題:閩臺夫婦漳州古城傳承漢服文化
作者 鄭江洛
在漳州古城,一對來自海峽兩岸的夫婦——臺灣青年李弘文與漳州姑娘葉斌斌,融合漢服文化與地方特色,在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同時,為兩岸文化交流架起新橋梁。
李弘文自幼受歌仔戲熏陶,癡迷古裝文化。他與熱愛古典妝造的葉斌斌在古城邂逅、相知相戀,進而萌生在漳州古城開漢服體驗店的想法。
李弘文表示,創業不僅源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更希望尋得一份能長久傳承的事業。2024年,他們的漢服妝造體驗館在漳州古城正式開張,提供漢服體驗、攝影、演出等多元服務。
妻子葉斌斌研習古典妝造多年,師從電視劇《紅樓夢》(1987版)的總化妝造型師楊樹云。
葉斌斌受訪時說,不同朝代發髻與簪子各異,為此,她深入研究不同朝代的漢服服飾及其背后的文化,力求更好還原各朝代漢服形象與妝造設計。
葉斌斌還結合漳州本地元素,創新設計了水仙花鮮花簪花。她表示,水仙花作為漳州市市花,花香馥郁,深受游客喜愛。這一創新產品剛推出便廣受歡迎,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今年夏季,他們聯合漳州古城設計推出“荔枝妝”,既彰顯 “甜美‘荔’人” 的嬌俏,又呼應漳州 “花果之鄉” 的豐饒與秀美。
6月4日,李弘文(左一)和葉斌斌(中)與菲律賓華裔青年在漳州進行妝造交流分享。 (受訪者供圖)
李弘文夫婦希望共同推動漢服文化在臺灣的發展,李弘文說,目前,臺灣漢服群體相對小眾,正逐漸發展,不少動漫coser(角色扮演者)踏入“漢服圈”,成為愛好者。
葉斌斌開設的古典妝造課程,也吸引了臺灣學員前來學習。葉斌斌介紹,通過不同朝代的服裝搭配與妝容造型,學員們能加深對漢服以及古典妝造的理解。目前,他們與臺灣漢服愛好者保持密切聯系,共同推動漢服文化在臺灣發展。
在漳州古城,他們建立了一支由本地大學生組成的模特隊伍,目前成員有300人左右,并開展禮儀、走姿、舞蹈等培訓。夫婦倆將水仙花雕刻技藝、古典舞蹈、傳統樂器演奏等與漢服相融合,在古城承接文化類活動演出。
“我們希望通過漢服這一載體,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并將漳州的地方文化特色推向更廣闊舞臺?!崩詈胛耐嘎?,他們正籌備成立影視服務公司,拍攝網劇,讓更多人透過屏幕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完)
【編輯:蘇亦瑜】 ...【休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OPPO K11官宣7月25日發布,宣稱帶來旗艦影像,做到四年流暢 ?
- 三星Galaxy S24開始補課:將搭載65W快充與堆疊電池
- 終于等到你!據傳華為將于今年重返5G手機市場
- 北京InfoComm China 2023 Bose Professional專訪 視聽行業該如何持續創新?
- 可降低車內溫度7.8℃,上海交大研發Janus保暖斗篷
- 屏幕壞了要多久才能修好?用新技術甚至不用關手機!
- 全長161公里 國內首條不限速高速年底開通
- 小米MIX Fold 3通過國家質量認證 有望8月正式發布
- 一加首款折疊屏手機OnePlus Open,爆料8月29日發布
- 走出國門,五菱MINIEV越南上市 起售價約合人民7.2萬元起
- 2023上海車展丨電動化才是重頭戲 別克Electra E5有啥亮點?
- 2023上海車展丨豪華感超越BBA 騰勢為何如此自信?
- 佳能新RF
- DJI官宣25日發布新無人機 諜照已曝光
- 2023上海車展丨領克08帶“電”而來,解鎖全新出行體驗
- 正浩發布凌GLACIER冰箱和嵐WAVE 2空調 幫你夏日露營消消暑
- 2023上海車展丨百度Apollo助力車企智駕變革,多款合作車型亮相
- 模擬雙離合換擋聲音?現代Ioniq 5 N將在古德伍德速度節發布
- vivo發布vivo X Fold2以及首款小屏折疊手機vivo X Flip,起售價5999元
- 小米手環8、小米平板6系列等新品齊發,配置升級更有性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