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熱點 >>正文
东西问|斯钦孟和:“活态史诗”《格萨(斯)尔》的传承之变
熱點8937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社赤峰7月3日電 題:“活態史詩”《格薩(斯)爾》的傳承之變
——專訪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首任秘書長斯欽孟和
中新社記者 奧藍

《格薩(斯)爾》是“中國三大史詩”之一,流傳于中國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多個民族,于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演唱篇幅最長的史詩。
《格薩(斯)爾》代表中國民間文化與口頭敘事藝術的極高成就。它不用文字記錄,而由眾多民間說唱藝人歷經千年傳唱下來,其傳承內容和方式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并隨社會發展不斷獲得充實和創新。日前,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首任秘書長斯欽孟和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相關議題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格薩(斯)爾》是一部怎樣的史詩?
斯欽孟和:《格薩(斯)爾》是用韻文體創作的民間故事。人間大亂時,一個叫格斯爾(也稱格薩爾王)的神仙騎神馬下凡。他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帶領百姓一起建立幸福家園。
之后,這個故事在傳唱藝人口耳相傳的吟唱和表演中,又被加入很多個人理解與表達。可以說,每一個傳唱藝人都是《格薩(斯)爾》的傳承者,也是創作者。
就這樣,《格薩(斯)爾》慢慢變成一個很長的故事。這些年,我們整理搶救的文本大都在1萬至10萬行詩左右。
1981年,我在新疆的13個縣市田野調查時,走訪45位傳唱藝人,搜集35部《格薩(斯)爾》史詩。因為口耳相傳、沒有文字記錄,即使是同一個人,他的每一次傳唱,內容都會受外部環境、個人心態影響而有所變化。

中新社記者:《格薩(斯)爾》為什么能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受歡迎?
斯欽孟和:《格薩(斯)爾》是一種在多地區、多民族中廣泛流傳,與時俱進的罕見文化現象。目前,在中國的內蒙古、西藏、新疆、甘肅、四川、云南、青海等省區和蒙古國、俄羅斯等國,都在民間發現了《格薩(斯)爾》的傳承者。
其一,《格薩(斯)爾》講的是一個英雄故事,其中包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英雄的崇拜、對惡勢力的不滿與抗爭。這其中包含了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容易引發共鳴。
其二,作為一種在民間流傳的說唱技藝,《格薩(斯)爾》的表演形式是“說+唱+演奏”,唱詞是詩歌,每一句都不長,配合以曲調,朗朗上口,便于傳播,因此有豐厚的民眾基礎。
其三,《格薩(斯)爾》又被稱為“活態史詩”。在民間傳承過程中,傳唱藝人為吸引觀眾,總會加入當下的流行元素來豐富故事內容。大到故事情節,小到人物服飾、表情、環境等細節描寫,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最典型的就是《格薩(斯)爾》的個人故事中,能明顯看到當時流行的話本和著名英雄的“影子”,比如《三國演義》的關羽、《水滸傳》的武松等。有時,格薩(斯)爾在抒發情感時還會有唐詩宋詞。
在我看來,這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傳承至今的《格薩(斯)爾》都是章回體,這應該也是吸收了當時歷史長篇小說的特點。

中新社記者:相較過往,當前《格薩(斯)爾》的傳承與發展有無變化?
斯欽孟和:當然是有變化的。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系統性地開展了《格薩(斯)爾》的搶救保護工作,還于1984年成立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其辦公室設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之后,我們有組織地開展各項工作,經過努力取得了矚目成績。很多優秀的專家學者、民間藝人參與到這項工作中,收集整理了大量資料,也有豐富的研究成果。
我研究《格薩(斯)爾》40余年,體會很深。我認為,這一文化事象的傳承語境和傳承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傳承中遇到了實際問題。因為,時代變了。
之前,《格薩(斯)爾》是在民間流傳的說唱技藝,傳承人大多出身貧苦,傳承方式是師徒制。徒弟沒有上學的機會,七八歲起跟著師傅學習,經數年耳濡目染、口耳相傳,才能掌握這項技藝。之后,徒弟大多也會將其作為謀生手段,并在表演過程中不斷打磨作品。就這樣,《格薩(斯)爾》一代代傳承下來。
如今,中國民族地區的基礎教育早已普及,民間師徒制的傳承方式面臨一定困難。此外,快節奏、碎片化、海量信息的社會特點,也對史詩的傳播影響很大。
在此情況下,以整理收集的大量成果為基礎,將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尤為重要。
現階段,《格薩(斯)爾》在中國的民間傳承與保護工作,可以從以下四個方向展開:
一是建立《格薩(斯)爾》的數據庫。以數字化形式將史詩完整保存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二是選取《格薩(斯)爾》中的經典故事或精彩片段,創作為舞臺表演的演出作品。例如,一直活躍在內蒙古基層的烏蘭牧騎演出隊正在成為重要載體,演出隊成員有著扎實的表演基礎,他們在民間、基層的帶頭作用,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式。
三是在中小學推廣科普,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組建校園格薩(斯)爾樂隊等。在素有“格薩(斯)爾之鄉”之稱的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不少中小學都在課余時間組織這樣的樂隊。

四是將《格薩(斯)爾》影視化,以動畫片、電影等形式展現史詩中的故事。(完)
受訪者簡介:

斯欽孟和,蒙古族,《格薩(斯)爾》研究學者、全國《格薩(斯)爾》工作領導小組首任秘書長。其學術領域為蒙古語族民族文學、民俗學及游牧文化,于20世紀80年代起參與《格薩(斯)爾》的搶救整理和相關民俗文化的記錄保護與研究工作,已收集整理民間錄音資料4000余小時,其中包括1600余小時、百余位《格薩(斯)爾》民間藝人的口述資料。所著《〈格斯爾〉版本源流研究》等3部作品被譯成蒙古文、俄文在海外發行。
【編輯:胡寒笑】 ...相關文章
15英寸MacBook Air或搭載M2芯片,M3將在下半年率先量產
熱點根據IDC的統計數據,蘋果在今年第一季度筆記本出貨量為410萬臺,出現了同比40.5%的大幅下滑。不過蘋果新品節奏似乎并沒有被影響到,郭明錤在推特給出最新預測,蘋果接下來推出的15英寸筆記本將命名為M ...
【熱點】
閱讀更多貴州從江:盛夏苗寨云霧繚繞景如畫
熱點圖為7月4日在大歹苗寨拍攝的云海景觀。吳德軍 攝
圖為7月4日在大歹苗寨拍攝的云海景觀。吳德軍 攝
圖為7月4日在大歹苗寨拍攝的云海景觀。吳德軍 攝
圖為7月4日在大歹苗寨拍攝的云海景觀。吳德軍 攝
圖為7月4日在大歹苗寨拍攝的云海景觀。吳德軍 攝
圖為7月4日大歹苗寨,村民在云霧中穿行。吳德軍 攝 【編輯:曹淼欣】 ...
【熱點】
閱讀更多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江西)開幕 簽約超百億元
熱點中新網南昌7月4日電 (記者 吳鵬泉)4日,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江西)在南昌開幕。活動現場,12個產業轉移重點合作項目簽約,簽約金額超百億元。
7月4日,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江西)在南昌開幕。記者 華山 攝
本次活動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共建產業生態,加速中部崛起”為主題,旨在搭建高水平產業轉移對接平臺,集聚高端要素資源,打造一流產業承接環境,推動區域產業協作深化升級,吸引全球優質資源匯聚贛鄱大地,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中部省份江西聯通東西、承接南北、通江達海,區位優勢得天獨厚,工業體系較為完備,制造業基礎比較堅實。近年來,該省立足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積極承接國內產業梯度轉移。
當天簽約的項目,涉及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重點產業領域。其中,上海海立電器有限公司與江西南昌經開區簽約建設海立冷暖空調壓縮機數智工廠及先進電機研發試制中心項目。
7月4日,在2025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江西)上,12個產業轉移重點合作項目簽約。記者 華山 攝
“從黃浦江畔到贛江之濱,海立一路見證著江西這片紅土地的澎湃活力。”作為新簽約客商代表,上海海立電器有限公司副總裁郁沖說,產業轉移絕非工廠的簡單搬遷,而是產業鏈、價值鏈的深度重構與能級躍升。
本次活動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制造業500強、民營企業500強在內的眾多重量級企業參會。除開幕式暨簽約儀式外,主辦方還安排了電子信息、有色金屬新材料、先進裝備、航空四個產業鏈專題對接活動,以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題交流活動和考察活動。(完)
【編輯:胡寒笑】 ...【熱點】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消息人士:加沙停火間接談判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重啟
- “男演員身份證掉了”上熱搜,照片引熱議,公安部門回應
- 聽音樂養生,功效幾何?
- (尋味中華|非遺)玩偶穿上了夏布繡,古拙技藝對話時尚潮流
- 浙江富陽百村籃球賽啟幕 112村參賽規模創新高
- 美國得州洪災已致至少79人死亡 特朗普簽署重大災難聲明
- (年中經濟觀察)穩經濟,中國貨幣政策仍有工具儲備
- 拉美觀察丨“大金磚”匯聚“南方力量” 助推包容性全球化
- 金磚國家海關示范中心在廈門啟用
- “本源悟空”科研團隊加速拓展量子人工智能場景應用
- “大金磚合作”高質量發展——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更多動能
- 千年佛光寺發現88周年 中國專家學者“對話”大唐遺構
- 王毅:通往和平的道路就在腳下,實力帶不來真正的和平
- 第十九屆佛山“西甲”足球聯賽開幕 全國40支勁旅參賽
- 從針灸到中藥炮制品 專家解密海昏侯的“養生圖景”
- 世界互聯網大會向全球征集文化遺產數字化案例
- (年中經濟觀察)極端天氣頻發 中國力保糧食安全
- 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在鹽城對話:本土元素是作品靈魂
- 南海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4號臺風“丹娜絲” 福建提升防臺風應急響應為Ⅲ級
- “跟著電影趕大集”東源站暨2025萬綠湖開漁活動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