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休閑 >>正文
东西问丨高星:中国发现30万年前东亚最早木器意味着什么?
休閑3746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社北京7月5日電 題:中國發現30萬年前東亞最早木器意味著什么?
——專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中國西南甘棠箐遺址發現30萬年前、已知東亞最早木器的研究論文,北京時間7月4日凌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線發表,這項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舊石器時代木器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研究成果,備受關注。
30萬年前的木器是如何發現、測年及保存下來的?如何確定這些木器是古人類制作和使用的工具?與非洲、歐洲等已發現舊石器時代木器相比,這些木器有哪些特點?這項發現有何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作為甘棠箐遺址多學科團隊組織者,論文第一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代表甘棠箐遺址考古發掘研究團隊,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圍繞這些議題科普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甘棠箐遺址是處什么樣的遺址?其30萬年前木器是怎么發現和測年的?
高星:甘棠箐遺址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區,坐落于撫仙湖南約5公里一處坡地上,海拔1836米。該遺址發現于1984年,1989年做過首次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動物化石;2014年-2015年和2018年-2019年兩個野外考古季被再次發掘,出土豐富的石制品、動物化石、木質材料、植物種子。
本次發表論文的研究材料來自甘棠箐遺址新近兩次考古發掘,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當屬出土35件保存完好、年代為距今約30萬年的木器,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的木器,其痕跡清楚、特點鮮明,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植物根莖,可稱作“挖掘棒”。這35件木器的樹種來源主要為松屬,約占70%,另有約3%的樹種為殼斗科植物,其余木器為闊葉材樹種。
在甘棠箐遺址,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動物化石、植物遺存,其成組出現的同類工具在世界范圍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非常罕見。
測年是考古學的基礎性工作,研究團隊采用古生物地層學、古地磁學、光釋光、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等多種測年手段,獲得甘棠箐遺址的形成年代范圍為距今20萬年-35萬年,進一步結合地層關系建立可靠的年齡框架模型顯示,該遺址含石器與木器的地層年代跨度為36萬年-30萬年至29萬年-25萬年之間,由此確認木器年代為30萬年前。

中新社記者:30萬年前的這些木器,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高星:植物材料很容易腐爛降解,不易形成化石變成考古標本,因此30萬年前木器等大量植物遺存能被完好保存下來,這在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十分罕見,而論證其年代的古老性和埋藏條件及古人類生存的環境背景成為研究的關鍵問題之一。
研究團隊通過大型植物化石、孢粉數據、濕生植物、大型哺乳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及龜類、鳥類等遺存,開展多學科綜合分析表明,甘棠箐古人群生活在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環境下,周圍水草豐沛,林木茂盛,動物種類繁多,是一塊理想的古人類棲居地。
通過地貌、地層和埋藏學的多指標分析,研究團隊認為,甘棠箐遺址位置與環境特殊,人類活動時期形成的沉積物主要為河湖相堆積,是古撫仙湖湖岸河湖相沉積的結果。遺址在飽水、穩定的環境和快速埋藏的條件下保存了大量有機質材料。木器等有機物被埋藏在富含有機質的潮濕黏土地層中,缺氧環境則造就木器及其他有機質材料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

中新社記者:怎樣確定這些木器是人類制作和使用的工具?
高星:甘棠箐遺址出土近千件木質材料中,35件被鑒定為人工加工的木器。這些木制工具形態多樣,其中32件在尖端/刃部/底端有明確的人工修理痕跡,被加工出可以用于挖掘的尖端。其中,2件為需雙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4件具有獨特的鉤狀尖刃,可能用于切斷植物根系;其余則為可單手持握的小型挖掘工具。
為論證這些木器的人工屬性及其特定功能,研究團隊展開痕跡分析、殘留物分析和實驗模擬等專項研究。肉眼觀測和在顯微鏡下的微痕分析表明,這些痕跡出現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確鑿的人類加工與使用的證據。
多數木器的尖端保留土壤殘留物,進一步證明這些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的地下植物根莖。刃部拋光條痕、斷裂磨損和粘連的土壤及植物殘留物等,證實該批木器工具被高強度使用過。
研究團隊還開展針對性模擬實驗,進一步論證這類木器能被舊石器時代人類用簡單的石器加工制作并具有挖掘的功能。
中新社記者:甘棠箐遺址發掘研究團隊的構成是怎樣的?該遺址木器與舊石器時代非洲、歐洲等地木器相比有何特色?
高星:甘棠箐遺址發掘研究團隊由中外多家科研單位的專業人員組成,開展綜合性、多學科、跨平臺的合作研究。其中,論文第一作者為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劉建輝,本人和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理學院李波教授為通訊作者。
團隊成員還包括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云南大學,以及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眾多科研人員。
研究團隊對比分析發現,舊石器時代的木器在非洲、歐洲等此前雖已有所發現,但甘棠箐木器與英國克拉克頓、德國舍寧根、贊比亞卡蘭博瀑布等遺址木器不同,保存完整,功能明確。
相較于歐洲、非洲遺址出土的木器,甘棠箐的木質工具種類更豐富,尤以小型單手持握的木器為主,反映出生活在此地的古人類群在木材選擇、功能性刃部預制方面具有前瞻性和計劃性,能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制作不同形態的工具。
本次研究還揭示在與歐非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東亞古人類獨特的適應策略和生存方式:甘棠箐早期人類在亞熱帶環境中以植物資源為重要食物對象,而在歐洲舍寧根等北溫帶環境中,對大型哺乳動物的狩獵則明顯占據主導地位。這揭示出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方式的多樣性,以及東亞古人類因地制宜、靈活變通的適應生存策略。
此外,石器是舊石器時代人類主要的技術與文化信息載體,相較于歐亞大陸西部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石器注重修型與規范化趨勢,以甘棠箐為代表的東亞古人類則更注重對石器刃口的修理,這應該是東亞古人類在面對相對劣質的石器原料時采用的簡便務實的應對方式,也體現出舊石器時代人類技術與文化的多樣性。

中新社記者:甘棠箐遺址出土30萬年前木器意味著什么?有何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高星:甘棠箐遺址出土的數十件木器是一項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同時對探討木器的起源、加工技術、功能、演化發展過程具有重大意義。
這批木器加工與使用痕跡清楚,用于對植物食材挖掘的功能特點明確,對于認識東亞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化與技術特點和認知、適應生存能力與方式,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0萬年前甘棠箐成組木器的出土,證明東亞遠古人類確實制作和使用過木器,木器在人類的生存活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甘棠箐所出土的挖掘工具大大拓寬了人們對早期木器加工技術和使用功能的了解,也使學術界流傳的“東亞竹木器假說”得到強有力支持。
甘棠箐遺址保存的木器等大量植物遺存,首次揭示古人類廣譜型的植物食材;首次提供古人類運用木質工具挖掘利用地下植物根莖等食物資源的可靠證據。
本項研究既充分展現古人類生產、生存方式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還多方面改寫了學術界對于舊石器時代人類生存能力與方式、東亞舊石器時代文化特點及其成因的認識。(完)
受訪者簡介:

高星,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亞洲舊石器考古聯合會名譽主席,國際史前與原史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所長、周口店古人類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目前擔任舊石器時代人類演化與遺傳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主任、《史前考古》主編、中國歷史研究院學術咨詢委員、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以及西北大學、吉林大學、鄭州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人類起源、演化和舊石器時代技術與文化,已發表重要研究及科普論著300余篇(部)。
【編輯:張令旗】 ...Tags:
相關文章
B&H為新機準備廣告 尼康Z8或在近期發布
休閑自從尼康發布旗艦無反相機Z9后,關于Z8消息就沒有斷過,某些路邊社甚至PS了Z8照片,斷言Z8會在近期發布。在多次狼來了后,Z8也許真的會在近期發布,因為B&H已經為Z8發布準備廣告。在很多新 ...
【休閑】
閱讀更多雕塑記錄華人移民貢獻 歷史印記彰顯文化交融
休閑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 徐文欣)不少國家都有鐫刻華人移民奮斗印記的雕塑,這些雕塑是藝術品,也是無聲的史書,記錄著華人移民為當地發展作出的貢獻。近日,中新社記者連線采訪多位海外華僑華人,講述住在國雕塑背后的故事。
20世紀初,大批來自廣東三水的女性遠赴新加坡。在缺乏機械輔助的條件下,她們頭戴“紅頭巾”,僅憑雙手參與建造了亞洲大廈、前高等法院等建筑。“紅頭巾”也成為新加坡對三水建筑女工的專屬稱謂。
“紅頭巾”群體多穿黑色衣物,選用鮮艷的紅布包頭,既能在勞動時起到安全識別作用,又如同自制安全帽,防護灰塵弄臟頭發。
為銘記她們的貢獻,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在該局大廈門外塑造了三尊“紅頭巾”石像,在牛車水、地鐵站等地也分布著相關雕塑。“新加坡眼”主編賀立琴在接受記者連線采訪時提到,“紅頭巾”相關雕塑作品吸引了眾多游客,以她們為原型的玩偶紀念品流入市場,成為人們緬懷這段歷史的載體。
“‘紅頭巾’們憑借雙手改變了自身命運,更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尊重。”賀立琴介紹,新加坡不僅將“紅頭巾”的故事寫入教材,還推出主題電視劇、郵票、兒童繪本等作品,講述三水女性的奮斗故事。
今年是加拿大太平洋鐵路建成140周年。不久前,一座加拿大鐵路華工紀念碑在渥太華唐人街揭幕。紀念碑主體雕塑以寫實與抽象結合的手法,再現兩名華工鋪設鐵軌的場景,基座呈加拿大地圖形狀,鐵軌設計為漢字“人”形。
“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貫通,華工在建設過程中功不可沒。他們在懸崖絕壁間開山鑿石、鋪設鐵軌,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將自己裝進籃子懸掛在巖石上作業。”加中友誼促進會會長朱九如介紹,該雕塑有助于讓年輕一代華僑華人了解華工參與鐵路建設的歷史,明確華僑華人是加拿大建設的重要力量。
在哥斯達黎加,“共創輝煌”紀念碑上的三個銅像雕塑,記錄著首批華人移民故事。三個銅像雕塑分別代表文化、貿易與美食,寓意華僑華人在美術、音樂、商業、飲食等領域的成就。
紀念碑捐贈者之一、哥斯達黎加—中國友好協會會長鄧煦平介紹,銅像皆為華人面孔,展現的文化、貿易與中餐領域,是哥斯達黎加多數華僑華人的從業方向,并不指代具體個人。每一位在哥斯達黎加奮斗的華僑華人,無論是詩人、科學家,還是起早貪黑的小超市店主,都是銅像的原型。
鄧煦平說,華僑華人憑借進取心和勤勞品質,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在各個領域發光發熱。“共創輝煌”紀念碑上的銅像,見證著華僑華人對當地發展的貢獻。(完) 【編輯:付子豪】 ...
【休閑】
閱讀更多上半年柬埔寨大米出口同比增長逾14.5%
休閑中新社金邊7月3日電 (記者 楊強)柬埔寨稻米聯盟當地時間3日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今年前六個月該國累計出口大米超過38.7萬噸,出口總額達2.83億美元,同比增長逾14.5%。
上述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柬埔寨大米共銷往全球63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4.3%。中國是柬埔寨大米主要出口市場之一。
根據官方統計,今年1至6月,柬埔寨共向歐洲26個國家出口大米18.28萬噸,出口額為1.43億美元;向中國出口大米10.25萬噸,出口額超過6000萬美元;向東盟國家出口大米5.28萬噸,出口額為3700萬美元。
此外,今年前六個月,柬埔寨還出口稻谷317.65萬噸,實現出口總額7.57億美元。
柬埔寨副首相兼發展理事會第一副主席孫占托日前出席柬稻米聯盟成立十周年慶典時指出,過去十年間,柬埔寨稻米產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推動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完) 【編輯:張奧林】 ...
【休閑】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華為Mate 60 Pro專屬,中國電信上線直連衛星業務,僅需10元月租
- 騰勢N7新增車型現身工信部 動力、續航有所調整
- i人必備!CityWalk絕配!泥炭 Gofree2 開放式藍牙耳機
- 談“輻”色變,iPhone12輻射超標被禁售,手機輻射有多可怕?
- “未來智能,豪華轎跑”阿維塔12全球首發,外觀超越未來
- 華為Mate 60 Pro專屬,中國電信上線直連衛星業務,僅需10元月租
- iPhone 15系列發布,全系靈動島,我卻對Apple Watch S9一個小功能著迷
- Redmi Note 13系列定檔9月21日 曲面素皮和玻璃背板應有盡有
- 理想L7、本田皓影在列,最新一批中保研碰撞成績出爐!
- 顏值一言難盡 奔馳發布GLA級概念車
- 總臺將推出一批抗戰勝利80周年專題片紀錄片和影視文藝作品
- 中國海警艦艇編隊7月3日在我釣魚島領海巡航
- “中華衣經·明韻新生”服飾表演在京亮相 賦能文化遺產傳承
- 西安機場開通直飛奇姆肯特航線
- 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到山東戲一次水!
- 優化“個轉企”辦理流程 九部門出臺意見
- 電視劇《我叫張思德》專家研討會在京舉辦
- “90后”僑青滬上四季行走進金山 感受灣區蝶變
- 第八屆“亞文青聯杯”籃球大賽在巴西圣保羅啟幕
- 湖南株洲持續優化用水營商環境 體驗官助力服務提質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