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知識 >>正文
九株“老祖宗”不孤单:“红树中的大熊猫”繁育取得重要进展
知識316人已圍觀
簡介
中新網三亞7月7日電 題:九株“老祖宗”不孤單:“紅樹中的大熊貓”繁育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 王曉斌
在三亞鐵爐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一株約三層樓高的古老紅欖李穩穩扎根于灘涂之上,它與周圍的8株紅欖李共同構成我國最大的野生紅欖李天然種群。作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這一被稱為“紅樹中的大熊貓”的物種,過去一度瀕臨滅絕。

記者近日探訪海南島南部多個紅樹林保護區發現,近年來隨著科研團隊持續攻關,紅欖李人工繁育與回歸種植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數千株紅欖李后代正扎根南海之濱。
老樹容易“絕嗣”
三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研究室主任曾德華介紹,鐵爐港保護區內的九株紅欖李是目前中國已知最大、最古老的紅欖李野生種群,其中最大的一株樹齡目測為數百年。

然而,這些“老祖宗”卻面臨著嚴重的繁殖危機。曾德華說,紅欖李種子空胚率高達80%,“就像人一樣,身體出現問題后可能就會不孕不育”。
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和周邊水文環境改變。“原來這個地方可能有很多淡水補充,鹽脅迫就沒那么嚴重。現在淡水減少了,紅欖李更新和生長均受到影響。”曾德華解釋,紅欖李并不特別耐鹽,環境惡化導致其生理機能全面受損。
十多年攻關喚醒“沉睡”種子
面對紅欖李的瀕危狀況,多個科研團隊在2000年后逐步展開系統性的保護與繁育工作。海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紅樹林研究中心)所長鐘才榮團隊是其中之一。
“原來紅欖李的萌發率只有3‰,現在老樹的萌發率已經突破到17%,經過人工培育選優的種子可以達到50%的萌發率。”鐘才榮說,紅欖李種子的種胚發育不完全,需要在保濕環境下繼續生長,“有點像早產兒需要在保溫箱里,我們的工作就是創造適合紅欖李果實的保溫箱,這一項研究至少持續了十年”。
曾德華介紹,研究團隊還開發出紅欖李高枝壓條等無性繁殖技術,相關專利已獲批準。“就算種子發不了芽,我們也能通過無性繁殖技術得到種苗。”曾德華說。
從2019年至今,研究團隊已通過九株母樹培育出兩萬多株紅欖李苗木。在人工繁育技術突破的基礎上,研究團隊開始大規模回歸種植。目前僅在鐵爐港保護區就種植了兩千多株,在三亞河等地也進行了試種。
為紅欖李自然生長持續“鋪路”
6月24日,鐘才榮指著三亞一處人工種植區對記者說,眼前這片是全海南島紅欖李長得最快的區域,兩年前種下的數百棵紅欖李已經高過成人,能夠正常開花結果,證明人工回歸種植技術可行。

不過,無論是老樹還是人工種植的幼苗,目前都還需要一定程度的人工干預。對于保護區內的古樹,工作人員每年都要清理排水溝、清除寄生植物等。而對于人工種植的紅欖李,也需要通過地勢改造、圍網防護等措施來提高成活率。
人工種植的紅欖李在快速成長期容易被臺風吹倒,“長得快冠幅大而周圍無遮蔽,大風來了頂不住。”鐘才榮說,今年6月臺風“蝴蝶”就刮倒了一批紅欖李,需要人工扶正。
為了實現紅欖李種群自然更新,鐘才榮正計劃在陵水新村開辟新的種植區域,探索無人工干預的自然更新生長模式。下一步工作重點是繼續擴大野外種群規模,并在已有50%萌發率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優,爭取達到更高的萌發率。“只有當人工種植的紅欖李能夠正常生長并自然繁殖時后,這一物種才能真正擺脫‘瀕危’標簽。”鐘才榮說。(完)
【編輯:劉歡】 ...相關文章
全新雅閣e:PHEV正式亮相 純電續航里程82km
知識日前,廣汽本田全新雅閣e:PHEV正式亮相,新車在外形與燃油版基本一致,主要變化在于搭載了由2.0L發動機與第四代i-MMD雙電機構成的插電式混動系統,提供82km純電續航。外觀部分,新車采用了本田最 ...
【知識】
閱讀更多?全國工商聯創新型成長型民營企業賦能對接活動在穗舉辦
知識中新網廣州7月10日電 (王堅 林海欣)“全國工商聯創新型成長型民營企業賦能對接活動”10日在廣州民營科技創展中心舉行。活動聚焦為創新型成長型民營企業搭建交流合作、賦能發展的優質平臺。
活動現場。白云區政府 供圖
據介紹,此次活動由全國工商聯主辦,廣東省工商聯承辦,廣州市工商聯、廣州市投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政府聯合開展,匯聚政府部門、企業代表、金融機構、專家學者等近200人參加,共探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
活動現場設有產業推介環節,廣州市投資發展委員會辦公室新興產業分局常務副局長趙星亮介紹了廣州市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現狀、優勢領域以及政策支持,凸顯了該產業在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中的核心地位。白云區投資促進局局長盛明紅發布了白云區智能制造產業空間載體信息,全面展示了區域內為智能制造企業提供的優質空間資源和完善配套設施,為企業落地發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現場邀請了來自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科技金融領域的3家賦能機構代表,分別發布了針對創新型成長型民營企業的支持政策和舉措,涵蓋技術研發資助、數字化改造補貼、金融信貸優惠等多個維度,為企業突破瓶頸、實現躍升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
作為本次活動的重要載體,廣州民營科技園現場發布了廣州民營科技園三十周年特別貢獻榮譽榜單,表彰了一批為民營經濟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激勵企業持續創新、拼搏進取。
隨后,廣州民營科技園與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中國農業銀行廣州白云支行、廣州賽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入駐企業共同簽訂智能制造產業項目合作協議,標志著多個優質項目正式落地。
此次活動還為創新型成長型企業提供了展示前沿技術與成果的舞臺。來自中瓴星能(北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力多機器人開發及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廣東云韜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里工實業有限公司等6家全國代表性智能制造企業進行了路演,集中展示了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與前沿技術,有效促進了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
據了解,此次活動高效搭建了政企銀研溝通合作的橋梁,并通過政策宣講、產業推介、項目簽約、成果展示、專家分享、實地調研等多種形式,為創新型成長型民營企業提供了切實有效的賦能支持。(完)
【編輯:曹子健】 ...【知識】
閱讀更多自主設計建造!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綜合科考船“同濟”號交付
知識記者從中船集團獲悉,今天(7月13日),由黃埔文沖建造的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綜合科考船“同濟”號在上海正式交付。
“同濟”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2000噸級新一代綠色、靜音、智能型綜合科考船,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科考調查,以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同濟大學著力打造的“海上校區”。與以往的科考船相比,“同濟”號更加智能。
中船集團黃埔文沖、“同濟”號總工藝師李正華介紹,“同濟”號船長82米,船寬15米,能夠搭載15名船員加30名科考隊員,續航8000海里。在開闊水域,能夠實現自動駕駛,智能設定一條節能航線。同時通信協同能力非常強大,它能夠實現船對船、船對岸以及船對空中無人機和水下機器人的綜合立體通信,實現空、海、潛三方面的立體組網功能。
值得關注的是,“同濟”號在2000噸級船舶平臺基礎上,通過優化布局,在船上設計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業面積、320平方米的實驗室區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艙室和總計一百多平方米的會議區、階梯教室、休閑區、健身區等,以較小的體量實現了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
李正華介紹,這條船配置了多種不同工況的模塊化實驗室,根據每一個航次不同的科考任務,可以攜帶不同的科考用的集裝箱,能夠實現海洋地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學以及大氣環境各種相關的科學目標。另外海纜的鋪設維修等一系列的海洋工程作業任務,在這條船上都是能夠滿足的。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吳天白)
【編輯:惠小東】 ...【知識】
閱讀更多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友情鏈接
- 繼續聯手嚴厲打擊電詐犯罪!中緬泰達成系列共識
- 華裔青少年四川尋根:大熊貓故鄉續寫文化鄉愁
- 新疆火焰山“烤驗”低空飛行器 “熱經濟”年產值破百億元
- 免費公交+地鐵無限次乘坐 各地“夏日出行大禮包”來了
- 廣西三江:夏日戲水享清涼
- 海軍山東艦航母編隊在香港舉行甲板招待會
- 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留學中國代際對話”
- 香港交易所推出綜合基金平臺訂單傳遞服務
- 夏寶龍看望全國青聯港澳地區特邀委員
- “為一場演出赴一座城” 演唱會經濟持續升溫
- 俄副外長:金磚國家并非“反美聯盟”
- 真相來了丨網傳太陽能板釋放有害電磁輻射?謠言!
- 文旅部公布16起典型案例 聚焦導游亂象、強制消費
- 塞內加爾海軍攔截200余名非法移民
- 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發布關于停辦領事認證業務的通知
- 江蘇省泰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建接受審查調查
- 廣東一地出現特大暴雨 全省最大雨量達419.6毫米
- 探訪河南扶溝大程書院
- 中國科研團隊研發出新型量子糾纏光源
- 【數說經濟】供需協同促進物價合理運行